天凉了,请加衣


分类: 老年医院

作者:

来源:

发布时间:2022-11-30

秋色无限

近期冷空气频繁刷着“存在感”,气温也如同坐上了“过山车”一样跌宕起伏,一个字,冷~

秋天来了,又走了!带走的是夏日的火热,也带来了冬日的寒冷。我想说的,就是那句老话:天凉了,请加衣! 因为,卒中与气温的密切关系,你可能并不完全知道。

山峦 霜降

一、卒中发生与气温骤降,关联到底有多大?

每当气温骤降,外面显得冷冷清清,各大医院却与此相反,急诊室病人明显增多,其中最突出的就是:脑卒中(脑出血、脑梗塞)病人比平日明显增多。

关于气温对于卒中的影响,国内外学者已经关注了很多年,气温变化与脑卒中其实有着密切联系!

1、不同季节的脑卒中发病率不同。寒冷的冬季发病率最高,春季气候转暖,脑卒中发病率也开始下降,其中夏季发病率最低,秋天又开始上升。

2、低温增加脑卒中住院率与死亡率,无论什么季节。冬季气温下降2.30℃以上会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增加,日平均气温低于2.8℃时其预后不良。

秋天湖光山色

3、约80%的脑卒中发生在20℃以下的环境中。脑出血更易发生在人体暴露于寒冷天气的2~3小时内。脑出血的发病概率与最理想温度20℃时脑出血的发病率相比:温度降低至10℃时,发病概率增加137%;温度降低至0℃,发病概率增加192%;温度降低至-10℃,发病概率升至313%;温度降低至-20℃,发病概率攀升至576%。

4、延长供暖降低寒冷季节脑卒中的发病率。延长供暖前脑卒中死亡率波动在1.18%—4.91%,延长供暖后脑卒中死亡率则波动在0.91%—1.26%。而且相较于男性,延长供暖可能对女性更有益。

5、天气的剧烈变化为导致脑卒中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,尤其是气温骤降与脑卒中的发病关系更为密切。其中老年人易随季节、气温变化而出现血压波动,且相关药物应用不足,这可能是导致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的原因。

多彩秋色

6、极端气温(热浪或寒潮)会显著增加民众死于脑卒中的风险,与正常气温相比,热浪和寒潮可使民众脑卒中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4%和45%。热浪或寒潮影响卒中的方式也不同,热浪效应持续时间短暂,3~4天后其健康危害消失;寒潮效应持续时间则较长,可达15~20天,寒潮的危害性比热浪更甚。

7、入秋时节容易发生脑卒中。秋季最易受寒流侵袭,寒流袭来,气温骤降,一天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有时可达10℃~20℃。对于刚刚度过炎热夏季或是刚刚感受到春天融融暖意的人们,尤其是“卒中高危人群”,突来的气温变化会使之不适应,诱发脑卒中的发生。

为什么天冷会诱发脑卒中?

树林中的那束光

二、气候变冷导致卒中高发的原因?

气温变冷会导致人体生理发生全面的改变和适应,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脑血管。

1、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,毛细血管收缩,外围阻力增加,血压升高,寒冷还能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增加,血液黏滞度增高,容易导致血栓形成,增加缺血性脑卒中(脑梗)的发生。

2、在睡眠状态下,血流缓慢,如室内温度较低,更易发生脑血栓形成。气温骤变时,这些生理反应更加剧烈,容易使一些老年人、“卒中高危人群”发生脑卒中。

3、在寒冷刺激下,可以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、糖皮质激素、儿茶酚胺、内腓肽、醛固酮等体内激素分泌增加,造成血管张力升高和血压升高,从而增加了出血性脑卒中(脑出血)的发生。

4、遇寒冷刺激收缩后的脑血管侧支循环(一级侧支循环和次级侧支循环)供血将更加不足,侧支循环建立及开放的情况受到影响,适应与代偿能力下降,不能有效发挥其保护作用,加重了脑缺血,促进缺血性卒中的发生。“断崖式降温”对于体质弱的心脑血管中老年患者可谓“雪上加霜”。

湖泊秋色

三、秋天里,如何预防卒中?

人们对气温变化带来的健康问题,早有关注,并且有生活的对策。最暖人的话就是“天凉了,请加衣!”,这背后其实有深意。

1、调整生活习惯。秋天乱穿衣,就是指的是秋天气温变化大,衣物要及时增减。中老年人群体温调节能力大不如以前,应多关注天气预报,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,注意双脚和全身保暖。外出时做好保暖,要戴口罩和帽子,防风防寒潮。在寒冷的环境中不能逗留时间太久,如果感觉头昏、头痛、肢体麻木时,要立即返回温暖的室内休息。

2、定期检查健康状况。注意监测血压血糖变化,规律服药。同时及时体检,早期发现隐患,早期干预,尤其是卒中高危人群。及时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,如果出现头晕、头痛、肢体麻木乏力、活动障碍,失语等情况,应及时就诊,提高救治效果。

夕阳照在山峰上

3、健康饮食。秋季是一个丰收的季节,“贴秋膘”是人们的一种习惯。刚经过酷暑,秋季人们的脾胃功能会有所减弱,骤然进补会加重脾胃负担,因此可以先从有营养、易消化的食物开始,适度“贴秋膘”。应少吃油腻、高盐高糖的食物,适量摄入时令水果和蔬菜,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的健康食品,如鱼肉、豆制品、乳制品等。秋天的天气比较干燥,应多补水,宜清淡、忌生冷。

4、保持适度运动。天气变冷,人也变得懒散,运动难度加大。立秋之后,可适当抵抗惰性,增加运动;坚持锻炼身体,增强肺部的能力。步行、慢跑和骑行是最简便、安全的运动,体质较弱者可以从慢速散步开始,每日步行1000―3000米,开始时可用自己习惯的速度走,适应后再逐渐增加距离,在监测心率的情况下增加运动强度与时长。秋日登高,爬山也是有效的运动方式。

5、调节心态,避免情绪激动。物质条件越来越丰盛的今天,人的精神压力也是越来越大。秋冬季,人们更容易情绪低落,易焦虑、抑郁,进而出现心慌、多梦、失眠,诱发血压变化。因此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,多晒太阳,睡眠充足,心态好一些,尽可能避免情绪波动。

秋之将尽,白露为霜!年年秋色最深处,岁岁霜降日日寒!

夜来秋风起,天凉请添衣!